汪曾祺先生写过云南的粑粑:玉麦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粑粑为南方方言,是用面粉做的一种饼状食物,小吃的一种,但也能填饱肚子,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它甚至就是主食,比如临沧乡间的苞谷粑、麦面粑、洋芋粑、荞粑等。
新鲜的玉米制成的青玉米粑粑,在云南各地乡间最有市场。选鲜嫩的青玉米剥粒,用小石磨磨成玉米稠浆,置于蒸笼蒸熟——玉米浆中无须添加任何调料,保持其特有的色香味,所用玉米也必须是当天所采新鲜玉米,否则会失却鲜甜味道。另将磨好的玉米浆,做成饼,炕于锅炉,此法所制玉米粑粑亦香甜可口。汪曾祺先生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的玉麦粑粑,“卖玉麦粑粑的都是苗族的女孩。玉麦即苞谷。昆明的汉人叫苞谷,而苗人叫玉麦。新玉麦,才成粒,磨碎,用手拍成烧饼大,外裹玉麦的箨片(粑粑上还有手指的印子),蒸熟,放在漆木盆里卖,上覆杨梅树叶。玉麦粑粑微有咸味,有新玉麦的清香。苗族女孩子吆唤:‘玉麦粑粑……’声音娇娇的,很好听。如果下点小雨,尤有韵致。”
洋芋粑粑。将洋芋洗干净,煮熟,剥皮,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的面粉制成糊放在勺中,浸在油锅里炸至金黄,撒上椒盐和辣椒面,吃起来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这就是云南小吃摊上常见的洋芋粑粑。二十世纪,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便常吃洋芋粑粑。汪老写道:“洋芋学名马铃薯,山西、内蒙古叫山药,东北河北叫土豆,上海叫洋山芋,云南叫洋芋。洋芋煮烂,捣碎,加入花椒、盐、葱花,于铁勺中按扁,放在油锅里炸片时,勺底洋芋微脆,粑粑即漂起,捞出,即可拈吃。这是小学生爱吃的零食,我这个大学生也爱吃。”
麦面粑粑。每年夏天收新麦子的季节,临沧人都喜做麦面粑粑尝新。麦面粑粑在云南还另有个名——摩登粑粑,叫山药,东北河北叫土豆,上海叫洋山芋,云南叫洋芋。洋芋煮烂,捣碎,加入花椒、盐、葱花,于铁勺中按扁,放在油锅里炸片时,勺底饭食之道160因联大女生爱吃,故名。汪曾祺先生写道:“摩登粑粑即烤发面饼,不过是用松毛烤的,有一种松针的香味。这种面饼只有凤翥街一家现烤现卖。西南联大的女生很爱吃。昆明人叫女大学生为‘摩登’,这种面饼也就被叫成‘摩登粑粑’,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称。前几年我到昆明,提起这种粑粑,昆明人说现在还有,不过不在凤翥街了,搬到另外一条街上去了,还叫作‘摩登粑粑’。”
荞麦粑粑是临沧彝族的传统食品。彝族《荞麦的来源》诗中说:“人在社会上,母亲位至尊;各类庄稼中,荞麦位至上。苦荞位居首,甜荞位居后。”苦荞具有不易虫蚀、食用方法多、可与多种食物配制、制成熟食后不易变质等特点。荞麦清凉爽口、又纯又香,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荞麦的主要食用方式有荞粑、烙饼、烧馍、煎饼、荞米饭、疙瘩饭、汤丸子、凉粉等。根据饮食爱好,可分别与四季豆、洋芋、小麦、大米、蕨粉等配制。彝族人家在节庆、婚嫁、丧事及接待宾客时通常将荞麦作为主食,也可作祭祖供品。最独特的是烤粑粑的工具,用一块黑色的石板,放在三角火塘上,把调好的苦荞面往上面一放,很快就烙出一道美味。吃的时候蘸着蜂蜜,蜜汁的甜味也刚好盖过苦味,是一道很美味的点心。荞面现在流行最广、最大众化的做法是荞糕。将荞粉与苏打水、红糖调制,放到滗了米汤的锅上熥制。其色泽棕红美观,有香甜气,微苦,富于营养,荞香浓郁。前些年,这都是穷人苦中作乐的零食,现已出现在高档酒楼饭店的餐桌上了。
糍粑为凤庆人过年必备,用糯米泡水一日左右后蒸熟,倒入石臼中舂至八成烂,撒入事先炒熟的芝麻,接着舂,舂到看不到饭粒即可。舂好后的糍粑,用手打成筒状,用青松毛盖好,晾2~4天即可,春节期间就着火塘边烤吃,吃时可蘸蜂蜜,糍粑已成为很多人过年的美好回忆。
粑粑卷是凤庆有名的风味小吃,是当地人最161喜爱的一种美味。制作原料主要有豌豆粉、锅巴、 饵块,吃时再配以辣椒、草果、茴香等佐料。
凤庆粑粑卷,制作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做工上却很讲究。首先是制锅巴,将豌豆粉加水搅拌调成的浆,均匀地摊入热锅中煸制,待呈黄色、薄如纸时,用锅铲把锅巴取出放在阴凉处备用,其味香脆可口。其次是制稀豆粉,豌豆粉加入小茴香面、盐等调味料,加入锅中煮成糊状备用。最后将饵块切成薄片,放在炭火上烤熟。吃时,烤熟的饵块涂上“油粉”及佐料,用锅巴将饵块卷起即可。粑粑卷融合了锅巴的香脆,饵块的柔软,口感软糯脆香,层次多样,味道鲜美可口。凤庆粑粑卷风味独特,已发展为凤庆县十分经典的特色小吃。
泼水节期间,傣族家家户户都要做泼水粑粑。其做法是选用上好糯米,水磨成吊浆粉,加入适量红糖,将吊浆粉与红糖糅合成粉团状,后用采来的芭蕉叶抹上猪油,将粉团包好压成长条形即可上蒸笼。蒸熟后的粑粑,松软而富有弹性,还可在粑粑内包上馅心。这种泼水粑粑可保存一周,变硬可油煎。
临沧茴香粑粑。临沧人将腊面和茴香一起调制,放入油锅煎制,茴香粑粑带着茴香特有的香气,是临沧人喜爱的小吃。临沧的粑粑,不仅仅只有米、面所做,还有各类杂粮做的美味粑粑——洋芋粑粑、老南瓜粑粑、红薯粑粑……粑粑一般都只作小吃,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它承载了一方人士关于故乡的记忆,一代代地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