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汉代称傣族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元、明写作“白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但以上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作“傣”。快跟随临沧会展策划策划小编去看看傣味美食吧!
临沧有傣族人口十余万,傣味为临沧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菜。临沧的傣族村寨一般都建在坝子里,四周有水,翠竹成林,景色清幽,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临沧的傣族所居之地一般都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傣家人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肴和佛教寺院菜的影响。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及烘烤食品。
傣家人的食物讲究生态、自然。明代钱古训所著《百夷传》记,“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如今古风尚存。
临沧傣族喜食糯米饭。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符合他们的要求。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有酸肉、烧鸡、喃泌、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傣家有名的烤菜有鸡、牛肉、猪肉、鲤鱼和鳝鱼,全用一种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内加各种香料蔬菜烤熟,味鲜,肉嫩,易嚼,营养成分基本上保留下来,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凉菜、酸芭蕉片、牛皮胶条。青苔片用冷油炸制,颜色碧绿,味道清冽微寒。酸芭蕉生吃无法进口,又涩又硬,经油一炸,松软柔和,酸甜相宜。牛皮胶用黄牛皮熬制而成,炸前颜色是半透明的琉璃色,炸好后莹白油亮,脆泡香酥,拈一条蘸上番茄青椒芫荽酱送入口中,香而不臊、脆中有软,酸辣香甜咸五味俱全。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将肉包藏在肥硕的青辣椒肚里,美感十足,一下就能博得人们的青睐。炒的有臭蒸鸡蛋,名臭实香,香中微有苦凉气,令人回味。煮的有酸笋鸡,傣家四周翠竹青青,傣家人将嫩竹笋沤酸后用来煮鸡,耿马的鸡多是乌鸡,体瘦长,绝少肥胖,肉又香又醇,配上酸笋一煮,色香味俱全。
傣味自成体系,很早以来就是滇菜中最惹人注目的一支。傣族很开放,善于汲取他人之长,博采众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酸笋肉、鸡、鱼”“酸扒菜” “香茅草鸡”“咖喱土豆”“撒撇”是其中代表。菜肴的口味有酸、辣、甜、苦、生五大特点,傣家人因居住地气候炎热,需要提升食欲,所以善烹调酸菜。辣菜主要是加入亚热带特产的其辣无比的“涮涮辣”“小米辣”及胡椒而制,一般煮菜的蘸水和烤制的菜都是辣的;甜菜如“炸香蕉”“菠萝饭”等,主要是用热带水果烹制,营养丰富;生菜主要是凉菜,卫生而口感好,也是亚热带的特色。
傣家菜的色彩是热闹的,一桌子赤橙黄绿青蓝紫,像孔雀开屏,阵势拥挤,大碟、小碟挤得再大的桌子也不够用,每个菜都有自己的“喃泌”——各种蘸水,有番茄酱、芝麻酱、辣椒酱等。酸甜苦辣一齐涌现,让人大呼过瘾。
傣族人嗜酸辣,烹调喜凉拌及烘烤。用绿芭蕉叶和竹筒当炊具,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