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汉代称傣族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元、明写作“白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但以上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作“傣”。快跟随临沧会展策划策划小编去看看傣味美食吧!
傣族小仆少
临沧有傣族人口十余万,傣味为临沧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特色菜。临沧的傣族村寨一般都建在坝子里,四周有水,翠竹成林,景色清幽,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临沧的傣族所居之地一般都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傣家人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肴和佛教寺院菜的影响。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及烘烤食品。
傣家人的食物讲究生态、自然。明代钱古训所著《百夷传》记,“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如今古风尚存。
临沧傣族喜食糯米饭。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符合他们的要求。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有酸肉、烧鸡、喃泌、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傣家有名的烤菜有鸡、牛肉、猪肉、鲤鱼和鳝鱼,全用一种清香宜人的山茅草包裹,内加各种香料蔬菜烤熟,味鲜,肉嫩,易嚼,营养成分基本上保留下来,炸菜最奇最怪的要算青苔片、苦凉菜、酸芭蕉片、牛皮胶条。青苔片用冷油炸制,颜色碧绿,味道清冽微寒。酸芭蕉生吃无法进口,又涩又硬,经油一炸,松软柔和,酸甜相宜。牛皮胶用黄牛皮熬制而成,炸前颜色是半透明的琉璃色,炸好后莹白油亮,脆泡香酥,拈一条蘸上番茄青椒芫荽酱送入口中,香而不臊、脆中有软,酸辣香甜咸五味俱全。煎的也奇。青椒包肉,将肉包藏在肥硕的青辣椒肚里,美感十足,一下就能博得人们的青睐。炒的有臭蒸鸡蛋,名臭实香,香中微有苦凉气,令人回味。煮的有酸笋鸡,傣家四周翠竹青青,傣家人将嫩竹笋沤酸后用来煮鸡,耿马的鸡多是乌鸡,体瘦长,绝少肥胖,肉又香又醇,配上酸笋一煮,色香味俱全。
傣味自成体系,很早以来就是滇菜中最惹人注目的一支。傣族很开放,善于汲取他人之长,博采众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酸笋肉、鸡、鱼”“酸扒菜” “香茅草鸡”“咖喱土豆”“撒撇”是其中代表。菜肴的口味有酸、辣、甜、苦、生五大特点,傣家人因居住地气候炎热,需要提升食欲,所以善烹调酸菜。辣菜主要是加入亚热带特产的其辣无比的“涮涮辣”“小米辣”及胡椒而制,一般煮菜的蘸水和烤制的菜都是辣的;甜菜如“炸香蕉”“菠萝饭”等,主要是用热带水果烹制,营养丰富;生菜主要是凉菜,卫生而口感好,也是亚热带的特色。
傣家菜的色彩是热闹的,一桌子赤橙黄绿青蓝紫,像孔雀开屏,阵势拥挤,大碟、小碟挤得再大的桌子也不够用,每个菜都有自己的“喃泌”——各种蘸水,有番茄酱、芝麻酱、辣椒酱等。酸甜苦辣一齐涌现,让人大呼过瘾。
傣家菜的食材是丰富的,小小的桌子浓缩了一个枝繁叶茂的热带雨林。水果是菜;昆虫——蚂蚁、飞蚁、土蜂,还是菜;土里的根,林里的叶、花、果,江里的青苔、野草,无不是菜。“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是其美食宣言。
傣族人嗜酸辣,烹调喜凉拌及烘烤。用绿芭蕉叶和竹筒当炊具,赏心悦目。
傣味的特点:酸、辣、生、鲜、苦。吃傣家菜简直就是五官总动员。味蕾的舞蹈,从眼睛到鼻子,到嘴巴,再到耳朵,都全程参与,眼睛看着五颜六色的菜,鼻子嗅着酸甜苦辣咸五味,嘴巴当然不能闲着,耳朵在吃的过程中会辣得嗡嗡叫,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和舌尖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够感觉到傣味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