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临沧景点 / 临沧旅行:徐霞客眼中的澜沧江
昆明旅游
TOURISM PLANNING

临沧旅行:徐霞客眼中的澜沧江

临沧旅行:徐霞客眼中的澜沧江

小编为大家提供临沧资讯,临沧旅行攻略,临沧美食,临沧酒店,临沧会展,临沧团建,临沧活动策划等一切相关信息。今天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徐霞客眼中的澜沧江是怎样的风光。

2亿多年前的远古时期,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挤压运动,产生了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自此山深处汇聚的水,直南向远方一路奔赴、汹涌激荡,被后人称为澜沧江。澜沧江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及云南的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版纳,再流出中国,之后被国际称之为湄公河,继续流经老vf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最后流入南海,汇向太平洋。澜沧江全长约4880公里,宛若地球的一条玉带,温润滋养着沿途的山川、族民。
澜沧江
说到中华文明,大都会提及长江与黄河,当然还有澜沧江。澜沧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自古以来在民族迁徙和文明交往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澜沧江流域是中国继黄河、长江流域的第三大文明发祥地,有“东方多瑙河”之美誉。
澜沧江,最早现于《后汉书》“兰仓水“的文字记载,古有多种称谓:“兰仓水、兰沧水、兰沧江、鹿沧江、浪沧江”。云南汉代《兰仓歌》载:“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诗中“博南”是山名,“兰津”是渡口名,“兰沧”即指澜沧江。
澜沧江是明代以来的广泛称谓。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云南,考察滇西时从昆明出发,途经楚雄、大理、丽江、再折返大理,之后继续前往保山、临沧,最终返回大理鸡足山。滇西是徐霞客考察的重心之一,仅花费的时间就将近一年,澜沧江流向是徐霞客滇西考察的重要目标,期间,徐霞客两次跨过澜沧江,多次考证和寻访澜沧江的流向,他对澜沧江古渡及沿岸风光、风土人情、物产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将所见所闻用“大文字、真文字”收揽于日记中。
澜沧江
明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由大理永平至永昌(保山),记录了眼前的叠嶂山峦,考察了沿途地貌,分辨漾水和濞水,辨析了澜沧江和礼社江的关系等等。
《一统志》认为:赵州白崖睑的礼社江,流到楚雄府的定边县汇合澜沧江,流入元江府称为元江。但是,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在考察了滇西沿途的地形地貌、辨析了澜沧江流域周边的山川、水流,之后又根据江桥(霁虹桥)东侧当地士绅所著碑文,认定澜沧江不曾往东流入元江,而是从顺宁南下车里(西双版纳),直流入海的结论。指出了《一统志》对澜沧江流向记录的错误。《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澜沧江自吐蕃嵯和哥甸南流,经丽江、兰州之西,大理、云龙州之东,至此山下,又东南经顺宁、云州之东,南下威远、车里,为挝龙江,入交趾至海。”
徐霞客指出《一统志》对澜沧江错误的判断,并进一步阐述了正确的流向。《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余按,澜沧至定边县西所合者,乃蒙化漾濞、阳江二水,非礼社江也,礼社至定边县东所合者,乃楚雄马龙、䘵丰二水,非澜沧也。”
澜沧江
站在澜沧江岸观察,徐霞客将澜沧江水与北盘江水作了比较,认为北盘江较宽,水流较急,但澜沧江水流量更大,深不可测。《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桥下流皆浑浊,但北盘有奔沸之形、淜湃之势,似浅;此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深莫测,不可以其狭束而与北盘江共拟也。”
在饱览澜沧江后,徐霞客又将眼光瞄准了位于博南古道上的兰津古渡口和霁虹桥。徐霞客对连接霁虹桥两岸的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作了描写,《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又一里而至铁锁桥之东,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祀创桥者......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 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行人、马帮队伍可以排开五、六里之远,足见从这里作为曾经的咽喉要地繁华程度。
徐霞客还记录了离他考察澜沧江时最近的二次烧桥事件,一次是1606年,《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万历丙午,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另一次是1628年,《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按<腾永图说>,崇祯戊辰,王磐据险为叛,烧断澜沧桥......”。
澜沧江上的霁虹桥建于汉代,原为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为木板桥,得名霁虹桥,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是中国最古老的铁索桥之一。历史上多次焚毁,多次重修。1986年澜沧江突发洪水,将江上的霁虹桥冲毁,但还保留着桥边石壁上的石刻题记,之后建凤庆小湾电站大坝,水没数十里至霁虹桥,霁虹桥所有遗迹皆被没入水下。
徐霞客对澜沧江上的霁虹桥作了认真考察,并与北盘江上的铁索桥作了比较,《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北盘横经之练,俱在板下;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岸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徐霞客认为霁虹桥纵横交错的铁索木板结构,较北盘江桥更严密结实。
澜沧江
史书《尚书·禹贡》《山海经》《史记·夏本纪》均提及记录过“黑水”, 但“黑水”究竟是哪一条江河,千百年,古代地理学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了难解之谜。
时代云南著名文学家、理学家李元阳(李中谿)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编纂《大理府志》,此志是现存大理地区最早的地方志。在《大理府志》之中,李元阳提出澜沧江即“黑水”的观点,志载:“《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言大华之阳,黑水之北,举其端也。今府之西南有蘭沧江,即禹贡之黑水也。”李元阳一向被认为学识渊博,熟悉家乡地望,当年编纂《大理府志》过程中,遍录地理经志,又多方考证,更与当时客居云南多年的著名学者杨慎(杨升庵)相与往来商订,杨慎还为《大理府志》作过序。
更为重要的是,李元阳就《禹贡》载“黑水”之说,更得到了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验证,他探索澜沧江自北向南沿岸山川地貌,躬身考察,坐实了此说。在游记中,徐霞客特别提到李元阳所著《大理府志》,《徐霞客游记》(1639年三月二十八日)载:“李中谿著《大理志》,定澜沧为黑水,另具图说,于顺宁以下,即不能详。今按铁锁桥东有碑,亦乡绅所著,止云自顺宁、车里入南海,其未尝东入元江,可知也。”
徐霞客查阅了大量地理史志、地方文献,考察过无数碑刻,还多方询问考证澜沧江、礼社江的水系源流。他从滇西永昌府(今保山市)考察后启程返鸡足山,沿途循澜沧江南下,取道顺宁府(今凤庆)、云州(今云县)。徐霞客考察临沧(凤庆、云县)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追踪澜沧江下游水系的流向。徐霞客在凤、云两县(重点考察云县)终于搞清了澜沧江独流入海,不与礼社江合,不仅订正了《大明一统志》的讹误,而且为李元阳的澜沧江即“黑水”说作了补充,提供了实地考察的珍贵证据。
澜沧江
徐霞客考察云州(云县),多次追问澜沧江流向,《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初九),载:“余初意云州晤杨州尊,即东南穷澜沧下流。以《一统志》言澜沧从景东西南下车里,而于元江府临安河下元江,又注谓出的礼社江,由白崖城合澜沧而南。余原疑澜沧不与礼社合,与礼社合者,乃马龙江及源自禄丰者,但无明证澜沧之直南而不东者,故欲由此穷之。前过旧城遇一跛者,其言独历历有据,曰:‘潞江在此地西三百余里,为云州西界,南由耿马而去,为渣里江。不东曲而合澜沧也。澜沧江在此地东百五十里,为云州东界,南由威远州而去,为挝龙江,不东曲而合元江也。’于是始知挝龙之名,始知东合之说为妄。又询之新城居人,虽土著不能悉,间有江右、四川向走外地者,其言与之合,乃释然无疑,遂无复南穷之意,而此来虽不遇杨,亦不虚度也。”
在顺宁府(凤庆)东山寺,徐霞客又与僧人坐聊,再次询问澜沧江流向,僧人以亲身经历向徐霞客讲述了澜沧江流向,此一说仍与之前在云州(云县)新旧两城所遇二人口述吻合。《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一日)载:“……有一僧曾于龙泉一晤者,见余留同饭。既饭而共坐前门楼,乃知其僧为阿禄司西北山寺中僧也,以听讲至龙泉,而东山僧邀之饭者。为余言,自少曾遍历挝龙、木邦、阿瓦之地,其言与旧城跛者、新城客商所言,历历皆合。”徐霞客对在云县确定无疑的澜沧江流向又一次得到验证和肯定。
至此,徐霞客对澜沧江的流向存疑问题算是彻底弄清楚了,从徐霞客的考察和记录来看,澜沧江流向是徐霞客滇西考察重要内容之一,他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中可见一斑,让后人大为称赞,极为敬佩。
澜沧江
澜沧江流经临沧数百公里,江上的渡口历来是临沧对外重要的交通要道,据《徐霞客游记》及《顺宁府志》记载,明清,茶马古道的极盛时期,临沧对外的渡口至少有三处,分别位于凤庆以东的“澜沧江渡”、云县以东的“沧江渡”(飞舟渡)和云县东南(现临翔区辖)的“夹里沧江渡”(嘎里沧江渡),除此之外澜沧江上其它的渡口因外来人流、马帮量较小一些,或被眠幂于历史典籍之外。
《徐霞客游记》载(1639年八月初九日):“云州疆界:北至顺宁界止数里,东北至沧江渡八十里为蒙化界,西南逾猛打江二百三十里为耿马界,东至顺江小水一百五十里为景东界,东南至夹里沧江渡二百里亦景东界。”在这里,徐霞客提到的“沧江渡”为云州(云县)与蒙化(巍山)交界澜沧江上的渡口,即后来的“飞舟渡”。“夹里沧江渡”即现今临沧临翔区“昔归茶”生产地蛮麓山脚下的“嗄里沧江渡”。可见,“嗄里沧江渡”早在明朝或之前就已存在,今墨临高速路澜沧江昔归大桥跨越“嘎里渡口”,新建大桥跨越澜沧江后进入普洱景东界的“嘎里隧道”,澜沧江大桥下的渡口是旧时连接普洱景东和临沧临翔区,澜沧江上较为重要的水路通道,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交通咽喉要道,曾经的马帮来往往于此,当地人自古种茶制茶,成就了今日的“昔归”名茶胜地。“昔归”为傣语音译“搓麻绳的地方”。昔日的茶马古道经过嘎里渡口,马帮来往于此收购茶叶,在渡口渡船,都需要大量的麻绳。
澜沧江
当年,徐霞客从临沧前往大理时,初始有打算从云州(云县),由“沧江渡”(神舟渡),过南涧去蒙化(巍山),因从顺宁(凤庆)启程往云州(云县)路途较远,加之挑夫难找,只好暂存行旅于凤庆龙泉寺,先抵云县后再折回凤庆,又再从凤庆前往“澜沧江渡”,去蒙化再返大理鸡足山。《徐霞客游记》载(1639年八月八日):“余时欲趋云州,云州有路可达蒙化。念从此而往,则雇夫尚艰,不若仍返顺宁,可省两日负载。”
徐霞客从云州(云县)返回顺宁(凤庆),小住几日后,于八月十四日,从顺宁府随马帮沿着茶马古道向澜沧江方向出发。一路上,徐霞客对临沧境内的澜沧江流向作了考察,《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四日)载:“澜沧江从顺宁西北境穿其腹而东,至苦思路之东,又穿其腹而南,至三台山之南,乃南出为其东界,既与公郎分蒙化,又南过云州东,又与顺江分景东,郡之经流也。”
澜沧江
十四日,徐霞客到达上澜沧江畔叫高简槽(高枧槽)的村落,夜宿一梅姓老人家里,那夜,徐霞客品饮到澜沧江流域临沧最有名的茶——“太华茶”。《徐霞客游记》载(1639年八月十四日):“......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因澜沧江的滋养,其流域范围(包括流经临沧290多公里)自古产茶,出好茶,临沧茶的兴盛成就了茶马古道临沧段,“澜沧江渡”也一度成为茶马古道上最为重要通道之一。
澜沧江
八月十五中秋节,徐霞客一大早随马帮从“高简槽”村起程,经过九里的下坡,直趋“澜沧江渡口”。《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五日)载:“……四里,始望见澜沧江流下嵌峡底,自西而东,其隔峡三台山犹为夙雾所笼,咫尺难辨。于是曲折北下者三里,有一二家濒江而居,是为渡口。澜沧至此,又自西东注,其形之阔,止半于潞江,而水势正浊而急。甫闻击汰声,舟适南来。遂受之北渡,时驼骑在后,不能待也。”徐霞客描述此地的渡口便是临沧通往大理方向,茶马古道上最为繁华的“澜沧江渡”,清代以来,民间常称为白莺歌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澜沧江渡下游约50里处青龙桥修建之后,外地行人马帮少有过往“澜沧江渡”,渡口渐渐荒废。如今,原来的渡口同样沉睡于小湾电站的淹没之下。
徐霞客冒险随舟渡过了澜沧江,他站在澜沧江岸,发现了足底景色,江涛拍岸,还有远山的风景。他惜别回望,从澜沧江北岸的三台山麓俯瞰雄伟壮丽的澜沧江沿岸,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奇丽的澜沧江沿岸风光。《徐霞客游记》(1639年八月十五日)载:“……登北岸,即曲折上二里余,跻坡头。转而东行坡脊,南瞰江流在足底,北眺三台山,屏回岭北,以为由此即层累而升也。又闻击汰声,则渡舟始横江南去,而南岸之驼骑,犹望之不见。”
澜沧江
终其一生旅行的徐霞客,寻江探源成为他考察的远大目标之一,徐霞客数十次提及澜沧江,滇西考察时,密集提到澜沧江与滇西各大山川、支流的关系。就澜沧江的流向问题,他躬身考察,两次跨过澜沧江,同时,还询问了地方土著和远徒者多个知情人士,在最后一次离开澜沧江前终于将流向弄得一清二楚。徐霞客目睹了澜沧江,描写了江水、江流、江桥以及沿岸的奇异风光、民族风情、地域特产等。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五日,徐霞客惜别了澜沧江,结束了他进入澜沧江流域最后的考察,他将考察澜沧江的实录,永久收藏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眼中的澜沧江,是奔涌在山川大地上的画卷,是泼洒在笔下的文字,字里行间,澜沧江油然流淌在读者的眼前。

文/图:李朝达
参考文献:
(1)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线装书局.
(2)万明,明朝人以澜沧江为《禹贡》“黑水”考——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1期.
文章来源:原文载于《天下茶尊》,2021年第4期.
天行旅游会展公司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及网友投稿,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